
15 08月2025
环境、社会和治理
背景
近年来,伴随国家“双碳”目标稳步推进,以及绿色金融体系日益完善,ESG(环境、社会与治理)信息披露在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性显著提升。监管层正在推动从“自愿披露”迈向“强制披露”,并建立更系统化的规则框架。
根据中国证监会(CSRC)最新修订的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》,自2025年7月1日起,部分A股重点上市公司将被纳入强制披露范围,并需在2026年4月30日前发布首份涵盖2025年度的ESG报告。这意味着相关企业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体系建设与数据准备。
一、谁需要强制披露?
-重点指数成分股:如上证180指数、科创50指数、深证100指数、创业板指数成分公司
-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:需同时满足国内和境外市场的ESG披露要求
-其他企业:北交所上市公司暂不纳入强制范围,但鼓励自愿披露
这种分层安排,既为大型上市公司设立行业标杆,也避免对中小企业造成过重的合规压力。
二、披露框架的核心变化
1.双重重要性原则
-财务重要性:ESG议题对企业商业模式、财务状况、融资成本等的影响
-影响重要性:企业运营对环境、社会产生的影响
财务重要性议题需完整按照“四要素框架”披露,包括治理、战略、风险与机遇管理、指标与目标。
2.议题本土化与国际对接
-共设21个披露议题
-环境类包括气候变化、污染物排放、循环经济等
-社会类加入乡村振兴、科技伦理等中国特色主题
-治理类涵盖反商业贿赂、利益相关方沟通等
同时与国际标准(如TCFD、ISSB)保持一致,便于提升国际认可度。
3.更严格的定量数据要求
-披露温室气体范围1、范围2排放量,鼓励披露范围3
-提供能源、水资源等关键指标的量化数据
-鼓励第三方鉴证,提升数据可信度
三、企业应如何应对?
-提前建立ESG治理架构
在董事会层面明确ESG监督职责,可设立专门委员会或调整现有委员会职能。
-完善数据管理体系
利用能源管理系统(EMS)、碳管理平台等数字化工具进行数据收集与追溯。
-结合行业特性制定披露重点
针对行业高风险或高影响议题,设定量化目标并定期评估进展。
-防范“漂绿”风险
确保披露内容真实、可验证,避免因虚假或误导性信息触发监管处罚与声誉风险。
四、结语与建议
ESG强制披露不仅是一项监管要求,更是推动企业提升治理水平、增强投资者信任、获取绿色金融支持的契机。对于即将进入强制披露名单的上市公司而言,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4月是关键的准备窗口期。
信宏华亚建议企业尽早启动内部ESG能力建设,以合规为基础,将ESG转化为长期竞争优势。